人情世故
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这是一种现实也是一种无奈,我们不提那些经济条件好却无德的群体。我们讲讲一般的百姓群体,我们百姓一般就随波逐流,生儿育女、上学识字、成长劳力、长大挣钱补贴家务、成家立业、养老送终、生儿育女如此的循环就此一生。
可在现在的大环境下,高房价、高消费、低收入、长时间的工作,年轻的我们早早的就进入了这个“怪圈”。从农村到城市,我们总向城市“靠齐”,最终变成城市农村的半成品,最后还把孩子带进城,想通过自己和孩子一起努力改变孩子将来的命运。其实这一切的想法都是正常的想法,现实就如学习一样,同样入学一学期、一学年、九年义务、中考、高考一步步拉开了距离,这也许就是理想和现实的残酷的碰撞。
于是我们百姓的绝大部分子女就走上社会,学会自食其力的人生,在六七十年代家庭子女多,大多都是为了减轻家庭负担早早的走上社会谋生。当改革开放的春风抚变大地,一部分富起来的家庭对于自己的孩子无不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心里怕掉了,总之犹如皇帝老儿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爱着和宠着,就算油瓶倒了也不要抚。
在这样的庞爱下,在影视剧中的“广而告之”中,不管有钱没钱家境好与坏都小心伺候着的成长着。就这样独生子女的一代、二代、三代都相继的成长起来,当第一代都开始做爸爸妈妈了,又开始精准的科学“育儿”,只要有了一两个成功的典范就开始一阵子的吹嘘:我宝宝吃了这牌子的奶粉怎地怎地、我宝宝是某某老师教的这学习蹭蹭的上升、我宝宝上的是某某知名学校这学习不是盖的……,就这样口碑相传的,让大家都在追求一种“捷径”从而忘却了原本的初衷,最后是有能力的不费力的上,没能力的也上,这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
其实年轻人与父母(老年人)在远见、格局、经验等都有一定的差距(隔阂),就如20岁和40岁对人生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不同的差别。例如对括号内选择不同类(奶奶、姑姑、爸爸、妈妈)(爸爸、姐姐、妹妹、妈妈)你改选择哪一个异类呢?
年轻的人在一起就不愿意和老年人在一起,有的连常回家看看的理由都不能给自己找一个,总以工作忙带孩子兼职第二职业还房贷等等,总之为了美好的生活拼命的努力挣钱养家改善生活,为了过年回家的体面,很多在外工作的年轻群体基本一年就回一两趟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为了节省路费。
如果我们都知道两人长时间不在一起,就没有相应的默契哪怕就是争吵也是,所以长时间在不在一起的子女和父母在一起了常常会“争吵”,反而是爷孙辈有较多的沟通感。其实现实中不是没时间就是工作不允许,不是有心(没时间)就是无力(没钱),不是责怪父母不公算旧账就是兄弟姐妹们不和或为了某人某事争吵不休无暇父母,总之一些理由足够让子女和父母对待养老看病问题上的态度千差万别。
我们可以用一个现实的例子说明:在生活中一旦一个家庭中有了红白喜事,就会按照亲戚朋友的好与坏,远和近来区别对待请客,同时还有一些知道消息后会不请自来或会以你不请我不去,就这样的恩恩怨怨的人情要么越来越少,要嘛就越来越多,总是人情有来有往,但人情也会有人开头有人结束,有的赚有的折了,这过程和结束就看双方的恩怨情仇,是一笑泯恩仇还是世代把仇传下去。
总之生活就是一种人情世故,来来往往,兜兜转转的都是爱恨情仇。
上一篇:238
下一篇:240--人生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