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常乐
在这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一些群体,就追求精神或生活中的一种适度,想追寻自然融入自然。于是相应的知识、砖家、培训机构都涌出展露头角。但对于我们一生忙忙碌碌,穷尽一生追求基本物质层面的群体,其实是为了一个目的---活着,但他(她)在得到物质满足后就是为了让自己活得更快乐和幸福,追求物质与精神上的双丰收。其实不管在哪个朝代,或哪一个时代,一旦你拥有物质之后总会去追求物质与精神上的刺激。就如大家都知道过去只要当上皇帝吃穿不愁还能追求长生之道,就如当地的“土皇帝”一样,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虽然感觉这样的比喻不恰当,也许其中的意思差不多吧!
正是因为这样一个观念思想的存在和影响,所以大多数人为了目标而努力,实现或得到自己想要的物质和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但在追求的道路上是欲望总会让很多人无法把握适度,就如攒钱一样有了一万想两万,有了两万想三万,有了五万想十万,如此下去无穷是也。当我们过度的追求一些东西,最终反而本末倒置,并且会因此而丧失一些东西毕竟有的就有失。在这物质横飞的年代,在这鼓吹年轻的时候就要拼命的奋斗,最终没白天和黑夜的工作,以身体的健康为代价,一不小心就把存款送进了医院里。
我们在生活中总是怨恨他人和社会,很少去反思自己的追求和欲望是否和自己成正比,是否自己懂得适可而止、知足、感恩。所以《道德经》中就说“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我们是否懂得其中的真谛。
都知道是物极必反,阴阳转变,矛盾都会在一定的时候向对立的方面去转化,任何人如果不懂事物的保守极限的时候,一旦超越极限,就会往错误的方向去发展。
这是经过时间和历史论证而得出的结论,不管是通过勤劳来的、还是坑蒙拐骗换取来的、还是资本力量压榨取得的,但这一切都是需要适可而止才能以长远,就如古时候的渔民知道自己的网眼不能太小,遇到怀孕的鱼也要放生。猎人也是如此,这样的祖训代代相传,可到了现代,渔网的眼越来越小,对于大自然的索取不择手段可以说不计生死和子孙后代。
我们会常听到存在就有存在的道理是市场的一种需求,还记得我们一些“古书和野史”,就如古代的皇帝追求长生之道,最后被一些砖家道士给予丹药,所为信则有的原则,最终违反自然规律的终将走向灭亡。
如此以往我们在生活中一味着追求不符实际或者说是德不配位的状况,长久下去也将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局。我们婚姻家庭生活也是这样一切脱离实际的都不会有好的结局。
爱情和情感是添加剂,责任和担当是防腐剂,日常的恩恩怨怨是调味剂,生活的酸甜苦辣就是原材料,菜肴的色香味器形就靠我们夫妻同心其利断金。
上一篇:162-习惯成自然--先入为主
下一篇:164-中秋之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