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选择
大家都知道“是一见钟情,还是日久生情?是始于颜值,陷于才华,还是忠于人品?”这段话。美与丑的标准是什么?是谁定义的这些标准,是为谁定制还是为了筛选而筹划的。
一提到“美”大家往往联想到自然之美和艺术之美,自然界的美是使自己赏心悦目的,是从心里想赞叹的,从花、树、山、河流等一切的自然产物不管是单数还是复数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存在和美之赞叹。而艺术是创造的美,艺术在创造的作品的同时给予我们美的欣赏,于是艺术就有了美和美感两重性属性。都说劳动创造了美,可事实上我们劳动者在创造的同时并不觉得美,反而通过学者和艺术家们通过摄影、素描、艺术加工话剧、歌剧、短视频、影视剧等题材展现我们劳动时光的精彩,通过艺术作品来阐述劳动之美。
艺术目的一般看法有两种:1、为了艺术宣传艺术;2、为了社会服务的艺术。我们都知道艺术是自由的,可艺术一旦被资本(金钱)所支配,许多学者或艺术家就可能为了作品的生存折了腰,甚至牺牲不该牺牲的“底线”。就拿作家来说,是写自己喜欢的风格作品、是创作大众喜欢的作品,还是迎合出版商条件的创作?所以在生存和生活选择中会完全体现人的本质。
就拿艺术来说不管在诗歌、表演、演奏、创作、作画、作曲等自古至今都出现天才式的人物至今让现代人津津乐道堪称完美作品。可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我们很多的“凡人”也在追寻艺术的脚步,成功与失败不计其数。不管怎样都是作者用自己的艺术思维、形式、方法来表达对人物、故事、社会、现实等真善美的追求是生活本质的反应、描述、评判。
希腊诗人曾说过“画是无声的诗,诗是一种有声的画”。艺术作品永远是艺术家(学者)对真善美的追求或是对自我存在的证明。
对于外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外貌的追求也发生了变化就说近代。衣着端庄的新青年杨步伟,陆小曼等;有才有貌的张爱玲,林徽因;中西合璧的蝴蝶;同志时代的邢燕子,爱情歌曲的邓丽君、个性张扬的刘晓庆、审美多变的林青霞、张曼玉、王祖贤等;美丽自然的章子怡,小清新宋慧乔刘亦菲等;现在只要你足够的时间和经济实力都可以是美女;现在最美的就是“自己”。曾经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让我们认识了英雄美女喀秋莎;《昨日重现》让我们认识追求爱情的奥黛丽赫本;《初吻》中的法兰西玫瑰--苏菲。玛索她们都是我们男女通吃的偶像也是我们永远的挚爱。从以上可以看出,艺术性的选择和展示的审美观渐渐渗入人们的心中,久而久之也改变影响着自己心中对美的追求或标准。
在这被众多美包围的社会,我们长叹天公的不公,自己怎么就这般魔样。都说社会不会有“相貌的歧视,只要你有才就像,都可以在社会上占有一席之地”。可现实往往会跟我们开玩笑。面试、体检、相亲等都会因为“外貌”的问题处处碰壁,最终不自信、自卑、攀比就造成对外貌的焦虑,有时还会造成心理“扭曲”。本来美是丰富广众的审美就变成千变一律的模板形式,这些可以从现代年轻人手术整容的参照“明星”模板可以看出。
当英雄是好看漂亮,敌人是丑陋的影视剧的主角模板成为过去,现在影视剧中不到最后真的分不清主角的好坏。对于科幻中的审美就更不是我们一般“凡人”可以评判的。
多年前的“王宝强”变成我们大众最求的对象,都希望自己也有出头的一天,后来的岳云鹏、李雪琴等凡人式的成功模板让我们看到希望,似乎离成功更进一步。可谁又去分析他们成功的自身功底、社会环境、谁是他们的伯乐、又是谁给的机会。大家都熟悉“非诚勿扰”的乐嘉,谁还会在意他过去做过销售-买房,做过化妆品推销呢?每年的各大名牌学校毕业后的学生同样会面临和我们普通群众就业难难就业的问题但最终的结果也是天差地别。
当我们相貌不出众,收入不高的情况下,对于相亲时看不上自己的就容易产生“敌视”的态度,于是“外貌协会”、“拜金女”、“嫌贫爱富”等标签就给对方贴上。大家都知道在选择电脑的时候都想选硬件好高配的,可往往忽视自己对电脑的本质要求:娱乐、工作、科研、还是其他,为了达到高配的目标很多消费者不结合自己的经济实力有时不惜手段的不理智消费,最后害人害己。同样的道理在现实的求偶中为什么就不能理智呢?都知道上海“汤臣一品”房子好价格贵,如果有人送你,你敢住吗?你真的能维持日常费用吗!
还记得小学学的“刻舟求剑”这寓言吗?生活中也许常会有这样的“爱”失落,为了爱痴迷不悔,为爱迟而不前,驾驭不了自己这艘船,走不出心的海洋。怎样用一颗平常心去看一切美好的事物是我们成长的必须,都说成长就是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爱在进行时难免有伤痛,如果这样请把我们的真善美拿出来,勇敢的去爱,爱你所爱,追你所爱,终你所爱,理智的去爱,有时她适当的放手也是种爱,爱而不得就祝福对方,经历了“生死之恋”懂得了取舍,这样人生才完整,你的爱才完美。
爱过 痛过 哭过才知道爱的珍贵。
上一篇:婚姻---爱---生活
下一篇:当初的信----1